
機體對內毒素的致熱耐受現象已有較多研究。發生耐受機體的單核細胞CD14和CD18表達并無明顯異常,LPS與CD14的親和力也無改變,但產生的內源性致熱原包括IL-1,IFN,TNFα,IL-6明顯減少。進一步研究發現,耐受機體的單核細胞并非...
一、CD14非依賴性途徑較大劑量的LPS可通過CD14非依賴性途徑啟動內源性致熱原基因的表達,其確切的細胞信息傳導通路目前尚不清楚。根據Ulevitch提出的多構件受體(multicomponentreceptor)模型,脂質A是LPS分子...
一、發熱時體溫正負調節學說內毒素發熱的體溫調節機制涉及到中樞神經系統多個部位的共同作用。李楚杰根據國內外研究積累的豐富資料提出了發熱體溫正負調節學說,該學說認為,發熱時的中樞體溫調節機制至少應當由兩個部分組成,一是負責正調節的中樞機制,其神...
內毒素在人類的生活空間廣泛存在,污染內毒素的情況極易發生,多種感染性疾病的發熱反應都與細菌內毒素有關。雖然將微量內毒素注入下丘腦可引起發熱,至今尚無證據表明內毒素能通過血腦屏障直接作用于體溫調節中樞。相反,內毒素等能引發機體發熱反應的物質,...
細菌內毒素最常見的生物活性是它的致熱性,以寒戰發熱為主要臨床表現的輸液反應,多數是輸液制劑污染了細菌內毒素所致。內毒素的致熱性有如下特點:①存在種系差別,哺乳類中,人、牛和家兔等對內毒素較為敏感,而大鼠小鼠等則不太敏感。人可能是所有動物對內...
機體對內毒素作出應答時,一方面觸發炎癥反應,另一方面產生或激活能夠清除、滅活內毒素的物質,其中包括抗О特異性多糖抗體和抗核心多糖抗體。兩種抗體與內毒素結合后,再與細胞膜上的Fc受體結合,介導內毒素內源化,從而使內毒素在胞內滅活。抗內毒素抗體...
AOAH是重要的內毒素解毒物質,是白細胞產生的一種分子量為5.2萬~6.0萬的糖蛋白,由5.0萬的大亞基和1.4萬~2.0萬的小亞基組成,大、小亞基之間由二硫鍵共價連接。AOAH的大、小亞基由單一的mRNA編碼,在翻譯時,首先形成的是7.0...
陽離子抗菌肽是天然免疫系統進化過程中的一個古老的成分﹐包括BPI、Cathelicidin、乳鐵蛋白、防御素等多種物質,既具有抗革蘭陰性桿菌活性,又具有結合內毒素的能力。陽離子抗菌肽主要出現在哺乳動物的皮膚、消化道、呼吸道等經常與病原體接觸...